李寻选酒学:如何使用反演法的白酒风味轮
一、正演法风味轮和反演法风味轮的原理
我在《中国白酒通解》一书中提供有两个白酒风味轮(一个是国家标准白酒工艺术语里面附设的风味轮,另一个是我自己设计的风味轮),但这两个风味轮都是正演法的白酒风味轮,适合白酒生产者使用。
下面,我再介绍一种反演法的白酒风味轮,这种风味轮适合消费者和选酒师使用。
【资料图】
正演法、反演法是地球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,正演是由原因推导结果,反演是由结果推导原因。
我借用这两个术语来解释白酒风味轮的使用,其原理是相同的,效果也有类似之处。
所谓正演,以白酒为例,就是制造者从采购原料、蒸煮、发酵、蒸馏到勾调,最终形成产品的整个过程。
其过程就是正演,从原材料一直到形成终端产品,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具体参数全部记录下来,形成一套规范,以后再按照规范生产下一批次的酒,别的酒厂也可以按照这套规范生产类似品质的酒。
这套规范就叫正演模型。
所谓反演,就是从成品开始,反向推测这个产品是怎么制造的过程。为什么说反演法是更适合消费者和选酒师使用的一种方法?
这是因为消费者和选酒师面对的都是成品酒,他们没有参与过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。只能根据成品酒展示出来的风味,推测这些风味是在怎样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?形成的原因有哪些?进而推测这款酒的工艺和原料,综合判断这款酒的品质。
能够有效地使用反演法,还得依靠在正演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正演模型。
成品酒中品尝到某种风味,推测其是哪个工艺环节产生的或哪种原料生产的?这个推测的前提必须是其生产过程中有这个环节和这个原料,而这个环节和原料是在关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中(这个描述就是正演模型)已经存在的。
也就是说,要想真正会使用反演法白酒风味轮,还要了解正演过程,消费者和选酒师必须知道白酒从原料到成品的实际生产过程。
消费者和选酒师不是生产者,不可能参与每一批产品的生产,要懂正演模型,就要参与一次或者从知识上了解正演模型的关键环节和参数。以后品鉴成品酒,就可以靠正演模型进行反演,即使不参与产品的实际生产,也能推演出生产工艺和其中的一些关键参数。
二、正演法风味轮样图
这两个风味轮是正演模型
香气中的描述有原料香、发酵香、陈酿香,这些是作为生产者在参与过程中了解的香气,而且也知道在成品酒中,原料香或者曲香会怎么体现出来。
作为消费者或者选酒师,没有参与生产过程,建立不了这样的联系,只能根据生产者提供的正演模型进行反推,比如你闻到了一股曲香味,可以推测其使用了某种大曲,这就是反演法风味轮的使用。
三、反演法风味轮简说
关于反演法风味轮的使用。下面是我根据反演法风味轮关于一款固液酒的品鉴示例。
一款固液酒的品鉴记录表
风味轮的设计上,从香气部分就可以看出与正演法的区别。第二圈层里,不是描述它的来源,而是描述品鉴时感受到香气的阶段,分为前味、中味、后味和空杯味。
前味,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偏向于菠萝的水果香,是明显的己酸乙酯香气,从这里就可以判断出,这瓶酒添加了食用香精。
中味,己酸乙酯的香气比较稳定,菠萝香和窖香都比较明显。窖香在前味不太明显,只是若隐若现,基本被己酸乙酯的香气覆盖,但是,我在前味和中味都感受到了。
后味,就是打嗝的时候,有那种固态酒带来的酒臭味,时间比较短,说明这瓶酒中有一部分固态酒。
空杯味,有明显的酒糟味,这样的酒糟臭味,一般是因为窖底酒或者黄水调味液使用过多而导致,所以我根据酒味推测,这瓶酒在工艺上,可能使用窖底酒或者黄水调味液的比例过高。
酒体感受中等偏下,喝感非常差,比较难以下咽,我喝了之后,感觉头不舒服,说明液态酒的含量比较大。
各种味道中,鲜和咸这俩个味道没有感觉出来,苦和酸比较少,反而比较甜。
入口比较柔和,可能和液态酒添加量比较多有关。
丰满度很差;协调度尚可,中等水平;纯净度中等水平;持久度比较差,后味很短。
品鉴结论:这是一款固液酒,而且固态酒含量低,为了掩饰固液比低的情况,可能添加的窖底酒和黄水调味液比较多。
之所以选用一款固液酒来做反演法风味轮的示例。是因为成品酒市场上,固液酒是消费者和普通选酒师面临的最多的产品。
固态酒使用原理也是一样,它的香气更加丰富、复杂、谐调,所以要品尝出更多的香气,还要推测到底是哪一种原料或者是哪个工艺环节中形成的。
关键词: